为了保护学生视力,让学生在校期间专心学习,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,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,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布了《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的通知》。通知要求,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携带个人手机进入校园。如有需要,家长必须同意并书面申请。进入学校后,手机应由学校保管,禁止带入教室。(教育部网站2月1日)
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,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。与此同时,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拥有手机,但由于缺乏自我管理能力,许多学生无法正确使用手机。例如,一些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,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,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。特别是有些同学上课关掉手机,打开静音或者震动,有些同学一节课可以接收多条信息,无法安心听课。有的人忘了打开静音功能,上课电话铃响扰乱课堂秩序。
因此,一些地方教育部门采取了“地方政策”,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。毕竟这是“地方政策”,部分老师、学生、家长不同意,难以落实。现在有了国家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定,有了中小学生不携带手机上学的“官方禁令”,可以说是势在必行。笔者认为,关键是学校和老师做什么,家长在禁令后如何配合。所有的配套措施都需要及时跟上。否则,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。
作者建议,学校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,耐心宣讲手机禁止进入校园的原因,引导学生放学后上网学习,适度使用手机软件在家学习,而不是一味反对学生使用手机,以免造成逆反心理。作为父母,应该多和孩子交流,引导孩子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。玩手游和电子学习阅读的时间要适中。当然,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,不要沉迷手机。
还有一点不能忽视。禁令实施后,各中小学要严格按照教育部的通知要求,在校园大门附近设置一些编号的手机壳,统一集中放置。因为有些“熊海子”可能会忘记禁令,或者因为其他特殊原因把手机带到学校,不能让他回家放回去。学校还应在学校设立固定的公共电话场所,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通话需求。
总之,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上学是一把双刃剑。用的好,利大于弊,用的不好,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和负面影响。光靠学校严令禁止的“堵”是不够的,还要靠校外宽松的“疏”。你不能在“禁”和“疏”之间选择。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,才能扬长避短。这是规范中小学生健康使用手机的根本解决办法。